「在台灣,很多學技術出身的人會覺得,技術很強就一定可以找到市場,但其實不是這樣子的;通常更關鍵的是,你的時機點對不對,」這是飛立威光能創辦人暨執行長周俊賢十年來的創業心得中,最深刻的體悟。
於師範大學取得物理學碩士學位後,周俊賢於2008年順利進入德商,負責太陽能模組的研發工作。時值太陽能產業一片看好,然而2010年開始,中國廠商大幅搶進,造成激烈的削價競爭。「大家都在專注降低成本的情況下,所謂的研發基本上就是被放棄了,我覺得蠻可惜的,當時又年輕嘛,就覺得還是回到學校去做研究比較開心。」
最初滿懷一腔熱血,選擇回到鍾愛的學術領域的他,肯定沒料到自己會在交大攻讀博班的第四年,也就是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後,毅然決然自請退學,走上創業之路。「正因為我在產業待過,知道最終還是得面對現實,以及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術付諸實現,」周俊賢回憶道。他在博班就讀期間,從垃圾桶中發現了廢棄的矽膠材料,有相當大的機會能將多年來業界一直在追求的薄膜可撓式太陽能板化為現實,遂啟動相關研究計畫,繼而成立了飛立威光能,並「因為要對股東負責」,隔年便中斷學業,進入公司專心做營運管理和技術開發。
周俊賢口中的股東,其實大多是他從國小、國中到大學的同學,好人緣令人稱羨。他謙遜表示這些朋友在產業界也都面臨一些掙扎,想要做一點改變或是希望能有一些不一樣的選擇,卻等不到合適的機緣。正因如此,當2012年他參加科技部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並取得佳績後,他們便不約而同地主動聯繫他,表達資助意願。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更何況他不僅能繼續自己熱愛的研發工作,更能夠活用畢生所學。「而且我從產業跳回學界,本來就是選擇了一條不會賺錢的路,那我還有什麼好失去的?」
話雖如此,這十年來他在創業之路上也交了不少「學費」。比如原本以為自家開發出來的可撓式便攜太陽能板,能讓智慧手錶等穿戴裝置達到完全永續,會是一大優勢,嘗試過後才發現,背後若沒有所謂「富爸爸」或成熟品牌的強力奧援,小公司實難單靠技術撐起B2C消費市場。他又舉例說,麻省理工學院就出過兩個團隊,用的是跟飛立威光能一樣的原理,其中一個成立公司後兩年就無疾而終,另一個儘管成功募集到鉅額資金,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實際的商轉業務。「我覺得矽谷之所以是矽谷,並不是他們的技術非常強,而是持續有人支持,讓這些技術有機會活到適合產業發酵的時間。」在台灣相對保守務實的氛圍下,小型新創單靠一己之力,想要活到得以存續的關鍵時機點有多不容易,可以想見。
飛立威光能成立時,周俊賢給自己設下了5年的期限,也就是一個止損點;倘若到時還無法進入到量產階段,就代表這項核心技術實無用武之力,只能黯然退場。所幸就在2019年也就是期限的最後一年,飛立威光能終於拿下了全台最大共享單車的訂單,並在2021年實現首次年度損益平衡。目前公司除了持續穩定地為台灣的能源採集以及智慧城市的規劃貢獻一己之力,也會積極尋求開拓歐美市場。
問到一路走來最引以為傲的成就,周俊賢的直覺反應不是曾經贏得的獎項或殊榮,而是自己從未失信於支持自己的股東。「2014年到現在,每一季我都會親手寫一份季報給每一位股東,告知他們公司的營運狀況。我不會為了讓股東安心而有所隱瞞。」相對來說,這些朋友也從未對他的能力和決策有所質疑。回顧起來,這也是對他個人信譽和品格的另一種驗證和挑戰。「你不會知道明天會給你一記重拳還是給你一份甜點,」他說,「如果10年後回過頭來,你覺得不會後悔當初所做的決定,那就是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