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努力當作人生的追求!情商專家蔡康永:不如思考怎樣可以不要這麼累?

努力最好不要排在所有行動的最前面

每一刻,都是有體會的當下,
我現在寫這本書,最大的寫作動力,來自我對情商的三個信念~
陽光般的明白、微風般的恰如其分、水滴般的逐步累積。
我已經為「明白」寫了一本,也為「恰如其分」寫了一本,我要求自己把介紹「逐步累積」的第三本寫出來,這是我起碼該做到的。

寫這三本書的過程中,我每寫一段,都會自問自答一番,清理自己的腦子,享受跟自己討論的樂趣跟領悟。
跟大家一樣,我的心也是充滿妄念的神鬼之心,這事到死都不會改變,我需要找到方法,跟這顆神鬼之心密切的相處下去。
這是我寫情商書的動力。

如果書出來後,能帶來獎項、名利,我會高興;如果沒帶來這些東西,我也不覺得寫作的那些時光浪費了。那些時光的每一刻,都是有體會的當下,不是為了換名換利的預備動作。
我勉勵自己用這個原則,去定目標,以免只顧著埋頭趕路,成為只會盯著吊在前方紅蘿蔔的驢子,錯過沿路所有風景與人情。

努力,不一定有價值

我很慶幸參加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辯論節目,名稱叫《奇葩說》。
這個節目每集有一個供大家辯論的題目,有時題目很奇特。
有一集的題目是:「被人稱讚很努力,應該高興嗎?」
你覺得呢?你如果被稱讚很努力,你高興嗎?
高不高興,決定於從你身上被特別拎出來表揚的這個特質,到底有沒有價值?
努力,有價值嗎?

古埃及人的平均壽命,大概四十歲。法老王命令當時的奴隸們,拚了老命去砍石頭、運石頭、堆石頭,堆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金字塔。那些努力一生的奴隸,臨死前望著一座座金字塔,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有價值嗎?
也許會,也許不會,決定於這位奴隸是否在乎自己參與蓋好的這個建築物,並不是自己能住的,而是給死掉的法老王存放屍體的。
這位奴隸很可能感到無比榮耀,也很可能想到就一肚子火。
也就是說:努力,不一定有價值,要看情況。
如果古埃及奴隸們努力到第三十年時,天空忽然咻咻咻的運來一批機器人,這批機器人咻咻咻用三小時就把金字塔蓋好了。
這時候,即使本來深感榮耀的奴隸們,也會剎那間目瞪口呆,不知道要如何看待之前花費的辛苦三十年。

耗費的三十年是永不會再回來的。機器人用三小時蓋的金字塔,絲毫不遜於奴隸們三十年才蓋成的成品,甚至三小時版的金字塔,切面更俐落、線條對得更整齊。
努力,有價值嗎?或許有,但這價值也很可能只是建立在很脆弱的基礎上:在缺乏更有效率的方案下,這三十年的努力才是必要的。
如果出現了更有效率的方案,這三十年的努力就瞬間失去本來的價值。
現在人工智能拿到指令之後,可以很快生產出各種複雜又生動的影片了。以前要花很多時間很多人力很多錢才拍得出的千軍萬馬或恐龍決鬥,忽然就沒那麼稀罕了。
面對人工智能的效率,人類很難再以努力為傲。

就算是欣賞文學,也在乎效率

枯瘦小說家花了二十年寫他相信的小說,這是他的選擇。即使小說出版的同一天,天空咻咻咻的落下一具寫作機器人,用兩小時就寫出了一本更令人眉飛色舞的小說,這也不會奪走枯瘦小說家在寫作的那二十年之中,體會到自己活著的感受,那些感受已經妥妥的放入人生的口袋了。
埃及奴隸比較慘。金字塔不是他們要蓋的,也不是他們能住的,上面也不能大大的簽上製作者的名字。蓋金字塔的三十年可能餐風露宿,所得僅夠糊口,不時還會壓斷腿。這三十年說不上什麼活著的感受,人生就這麼過去了。
如果奴隸們臨死前,得到了法老王的稱讚,說「你們真努力」,奴隸們會高興嗎?
努力,可能有價值,但肯定不是做一件事過程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我們從小被稱讚了之後,聽了會高興的事,幾乎都跟努力沒關係~
「美眉好漂亮啊」「底迪好聰明啊」……
漂亮跟聰明是爸媽生的,不是努力得來的。
當成寵物的狗,得到的稱讚都是「好可愛喔」「真聰明啊」「怎麼這麼乖」;拉車的牛可能一輩子沒聽過任何稱讚,硬要逼主人稱讚一句,主人可能想了三秒,憋出一句「你真是努力啊」。

腦筋轉得快的人,一定優先追求效率,而不是追求努力。
「小說是文學,文學怎麼能追求效率?」枯瘦小說家質問的手指,指到我的鼻尖上。
文學是不是追求效率?那要看人類打算從文學得到什麼?
得到啟發?得到安慰?得到欣賞美的喜悅?
不管是哪一個,都還是有效率可講的。李白的詩就不斷地提供啟發、安慰,以及美;相對的,李賀的詩就提供不一樣的東西,李賀的詩提供很多鬼氣森森的氣氛。
就算追求的是精神面的收穫,也是講效率的。
創作者花了多年心血,寫出的小說,拍出的電影,對於觀賞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很沒效率的欣賞過程:讀了十萬字,或看了兩小時,結果既沒動腦,也沒動情,在乎效率的讀者觀眾,已掉頭而去。

懶不是沒力氣,懶就是動力

把努力放到一邊吧,我們來看看效率要怎麼追求?
你要夠懶。

懶,一直不是一個好字。
即使奇特如《奇葩說》節目,也很難定出一個辯題是:「稱讚你很懶,你會高興嗎?」
但先不用管高不高興。
可以探索的是,想懶的心。

努力到了一個程度,會累,累到一個程度,一定就想「有什麼辦法,可以不要這麼累嗎?」
是的,整個文明,都是因為「可以不要這麼累嗎」而發展出來的。
一直跑很累,可以不要這麼累嗎?於是抓了馬來騎,搞出了輪子趕快又搞出車子,文明就這麼一步一步來了。
我們都以為懶就是沒力氣,但其實懶可以是巨大的動能,驅動了人類不斷的發明設備,提供服務。

人生很累,怎樣可以不要這麼累?就是盡可能的製造能夠逍遙的機會。
每天早出晚歸的去上班,累,而且眼看要這麼一路累幾十年。如何得以逍遙?答案幾乎只有一個:製造不上班的機會。
每天煩惱人際關係,累,而且花了力氣也未必能改善。如何得以逍遙?答案也幾乎只有一個:輕鬆的搞定人際關係。
不上班?!輕鬆搞定人際關係?聽起來根本是吹牛!
是的,如果只是發懶,當然什麼都搞不定,那就都是吹牛。

但如果在發懶的同時,想像著各種逍遙之樂,追求能長時間的逍遙自在,而不是把懶表現為被迫起床前的賴床,表現為不想起身去關燈而練成的單手擲拖鞋撥動電燈開關的神功,如果能夠不要把「懶」誤解為這些瑣碎的、治標不治本的行為,改變看待「懶」的角度,懶的力量就會出現。

本文選自《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作者: 蔡康永,如何出版

精選文章:

近期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