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我真的很羨慕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每次看完心靈勵志的書,都覺得正能量爆發,但是下一秒,只要身邊有人提到買房、看到別人在臉書上分享工作成就,或是朋友間相互比較存款、誰的伴侶經濟實力比較好,正能量又瞬間蒸發了。難道追求想做的事,只是天方夜譚嗎? 難道找尋自己的天命,只能是童話故事嗎? 」
其實,我並非被雷打到、突然想到自己想走寫作這條路。經歷職場快速上升期,在高處踢到鐵板、因被資遣而跌落深淵,一直到找到自己的路,我最大的體悟是:要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關鍵是「放下比較心態」,唯有停止和別人比較,才能聽見內心真正的吶喊。
該如何放下比較心態? 我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階段一:認知到「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樣」,當主管給我的體悟
二十八歲那年,我第一次體驗到三十歲前當上部門主管的風光,薪水足足漲了三成、手下多了一群小夥伴,每週直接對老闆做部門匯報,彷彿也加入了商業雜誌最愛寫的「三十歲功成名就」俱樂部。剛升職的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走路都有風,而且是颶風級的那種。但幾個月之後,我發現:當主管,並不像商業雜誌寫的那樣風光。
主管會議太多,上班時間都在開會馬拉松,自己的工作只能下班後做;主管不光要持續進修自身專業,還要花很多心思處理複雜的人際問題:屬下覺得我處事不公、公司制度不合理、不願配合團隊工作進度。下班後,我不是身體還在工作,就是腦袋還在工作:我該怎麼讓團隊吞下老闆突發奇想的隕石? 如何在不傷害團隊士氣的情形下,提醒不配合的夥伴? 如何在老闆和夥伴之間,當一塊稱職的夾心餅乾?
漸漸的,我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失眠、焦慮、情緒不穩、經常感冒。那些最愛吹捧成功人士的商業雜誌,怎麼沒告訴我成為三十歲 CEO、三十歲百萬年薪、三十歲美商主管的副作用啊?
當了主管後,我最大的體悟是:看似美好的事情,其實不是你想的那樣。
社群濾鏡效應
行為經濟學家證實,快樂是比較出來的:當我有一個東西,你沒有,我立刻就從比較中得到優越感。網路和社群媒體的普及,推升了這種「優越感」的需求,所以人們只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好事,不分享壞事。
我的朋友
A,週末總愛在限時動態分享今天又去吃了哪家新餐廳,拍拍精緻餐點、點評一下口味,順便貶低其他名氣店家,彷彿只有造訪沒人知道的私房餐廳,最好還是預約熟客制,才是懂得品味生活的質感都市人。如果只看他的IG,你會以為A是個有錢有閒的美食家,但你看不到的是,A 因為過度消費,屁股後面總有一筆還不完的卡債,而他從來沒在IG上提過這件事。
我們被別人的「好」淹沒,也因為自卑而更焦慮,但當舞台上的主角,在白色聚光燈下展現成就時,坐在觀眾席的我們,看不到主角背後的陰影。光線越強,主角的陰影也越深。
從不長的主管經歷,我學會了,當別人大聲宣布他買車買房、工作成就、炫耀伴侶的經濟實力時,他不會告訴你:「風光背後,其實我過得也蠻慘的,或者說,也有一些你意想不到、十分辛苦的付出乃至犧牲。」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樣。
階段二:切割別人的期待
體認到濾鏡效應之後,第二個階段是開始練習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所提倡的「課題切割」。擔任將近一年的部門主管,老闆對我力不從心的領導表現不滿意,把我開除了。對還戴著比較心態眼鏡的我,被資遣是何等恥辱的事情! 我的職場成績單每一科都拿A+,最後卻被蓋上一個大大紅色的不合格印章,所有的努力都被否定了。
被資遣的那段時光,是我人生中最低潮的時候。為了排解低潮,我讀了《 被討厭的勇氣》,接觸了阿德勒的「課題切割」學說,成了擺脫比較心態的關鍵拼圖。
課題切割:為自己畫出防線
阿德勒主張,人生所有的煩惱與痛苦,都來自人際關係。人類天生就想被別人認同,所以我們會為了滿足別人期待,付出異常的努力。
社會已經習慣為別人貼上標籤,模範生就是成績好、當班長、老師喜歡的人才能選上;唯有收集百萬年薪、外商工作和主管職的徽章,才能披上「人生勝利組」的戰袍;媽媽就應該要有八隻手,可以邊洗衣、邊掃地、邊安撫孩子,再伸出兩隻手準備晚餐。但是,要不要當模範生、要不要當人生勝利組,都是自己的選擇,以阿德勒的話說,那是個人的﹁課題﹂,莫須有的標籤、社會對我們的期待、買房、存款、經濟實力、工作成就,傳統上對「成功」的定義,通通都是社會價值觀踩線干涉我們的人生課題。
而我們為了想被認同,選擇放棄傾聽自己的內心,追隨社會的期待。把阿德勒的課題切割,濃縮成一句話,就是:﹁誰要承受選擇的後果? 「如果承受後果的人是你,那別人就絕對不能左右你的決定,連你的父母都不能。明明不想考公職,父母卻逼你去考,父母會承受選擇公職的後果嗎? 很明顯的絕對不會,此時父母就干涉你的課題了。
拔掉胡蘿蔔
被資遣之所以讓我痛苦,是因為我無法滿足社會對「成功人士」的期待,在職場成績單上多了一條不良紀錄。但是我並不想要為了成為成功人士,犧牲我的個人時間和身體健康啊!
要能找到自己想要什麼,學會課題切割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如果不懂得切割課題,有為自己畫上防線,我們就會忘了還有其他路可以走。
唯有拔掉別人掛在我們眼前的胡蘿蔔,才看得到胡蘿蔔之外的其他選擇。
第三階段:尋找自己「可能」要什麼
當我把過去別人塞進我腦袋裡的期待排掉,我成為一塊新的海綿,準備好接收全新的視野。我知道:想要什麼,不會拍兩下手就憑空變出來。你得先知道世界上還有某種生活方式的存在,才能判斷自己想不想要,沒有看過釣魚竿的人,怎麼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釣魚?所以我開始大量閱讀:理財書、勵志書、小說等等,探出「可能想要」的生活,再深入了解這些「可能想要」,逐漸描繪出理想生活的草稿。
走到這一步,他人期待和比較心態,隨著我的蛻皮,一起被離開我了。沒有這兩條綁在心上的繩索,重生的我才能好好坐下來,聽聽內心的我到底想說什麼。後來,我看到朋友在IG分享精緻美食、高級餐廳的質感都市生活,我會想到他其實正在做金錢的奴隸,上班很辛苦吧?
臉書朋友分享他拿到歐洲永久工作簽,我會想:真偉大,願意放棄台灣的家人、朋友、便宜美食和健保,一個人在國外生活,不是想像中那麼輕鬆,看到部落格經營比我好的作家、跟我同年紀買房的朋友、投資賺錢的人,我會思考自己能向他學習什麼?
這樣算是放下比較心態了嗎? 我不知道,但是看到過得比我好的人,我不會再說:憑什麼?
本文取自《 感謝失業,讓我成為更好的人:走出迷惘,開始為自己工作後,過得還不錯的這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