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成功術解析!大量聘用「洋大人」為企業監督

聘用洋人幹將

李嘉誠。照片取自李嘉誠基金會官方臉書。 

李嘉誠麾下的高級管理人員還有一個顯著的特色,那就是聘用不少「洋大人」。

二十世紀八○年代以前,由於華商實力有限,以及數百年來洋人歧視華人的慣性,那時候,若能雇用洋人做下屬,是一件頗為榮耀的事情。到二十世紀九○年代,香港華人見了洋人(特指有歐羅巴血統的白種人),不再有見「洋大人」的感覺了。港人自信香港是東方明珠,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港人的收入和生活水準一點也不比西方人差,完全不必抱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華人公司雇用外國職員,實屬平常。

當然,李嘉誠雇用外國人做下屬,並非出於炫耀心理,而與他大力拓展海外業務是分不開的。李嘉誠在一次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我只是想,集團的利益和工作確確實實需要他們。」二十世紀七○年代初,長江工業公司的塑膠工廠分布在北角、柴灣、元朗等處,員工達二○○○餘人,管理人員約二○○名。為了從塑膠業徹底脫身投入地產業,李嘉誠聘請美國人Erwin Leissner 任總經理,全權管理塑膠廠事務,他自己只參加重大事務的決策。隨後,李嘉誠又聘請美國人Panl Lyons 為副總經理。

這兩位美國人是掌握現代化塑膠生產的專家,李嘉誠付給他們的薪金遠高於他們的華人前任,並賦予他們實權。

到二十世紀八○年代中期,李嘉誠已控有幾家老牌英資企業,這些企業中有不少外籍員工。李嘉誠並非沒有能力直接領導他們,主要是長江工業公司升級為長實集團後,集團超常規拓展,他需要為旗艦領航。

而能讓他騰出精力的最有效辦法,就是用洋人管洋人,這樣更有利於其相互間的溝通。除此之外,這些老牌英資企業與歐美澳有著廣泛聯繫,長實日後要走跨國化道路,起用洋人做「大班」,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與進行海外投資。他們具有血統、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優勢。

長實董事局副主席麥理思(George Magnus)是英國人,畢業於劍橋大學經濟系。麥理思曾任新加坡虎豹公司總裁,因業務關係與李嘉誠認識。一九七九年,麥理思正式加盟長實,此後,與香港洋行及境外財團打交道,多由麥理思出面。李嘉誠器重他,不僅是因為他的英國血統、名校文憑,更看中他是個優秀的經濟管理專家。

李嘉誠入主和黃,和黃前任大班韋理卸職後,李嘉誠提升李察信(John Richardson)為行政總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到一九八三年,李察信與李嘉誠在投資方向上意見不一致,李察信離職,李嘉誠又任用另一位英國人—起初名不見經傳,後來聲名顯赫的馬世民。

馬世民原名西蒙‧默里(Simon Murray),一九四○年生於英國雷斯特。馬世民未讀大學,他說他的大學就是人生。他有著不凡的經歷,十九歲跑去參加法國雇傭兵團,被派到駐阿爾及利亞作戰。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一部名為《Legionaire》的小說,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

一九六六年,馬世民來到香港,進入最負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他形容自己就像個推銷員,牆紙、果仁、鋼材、機器、電器等,什麼都賣過。其中的三年,他被派駐怡和在泰國的分支機搆,負責怡和地產的建築合約。他借用一種華人特別喜愛的藥品「萬金油」來形容自己。

正因為他在多個領域經受過紮實的鍛煉,李嘉誠在物色綜合性集團—和黃的行政總裁時,把馬世民列為首選。

馬世民在怡和服務了十四年,深受怡和重視,是多家公司的執行董事,如怡和工程、金門建築等。

二十世紀七○年代後期,他還被派往倫敦大學和美國史丹佛大學,專修經濟管理專業課程。

二十世紀七○年代末的一天,馬世民代表怡和貿易來長實推銷冷氣機,希望長實在未來的大廈建築中採用怡和經銷的冷氣系統。他千方百計要見李嘉誠,李嘉誠本來不過問這類「小事」,但還是同意會見這位倔強的「鬼佬」經理。

這次會面給雙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世民自我評價說:「目前來說,我的能力和經驗還有待於邊幹邊學,但香港是這樣,只要你拿出真本事來做生意,你就會學得很快。」

馬世民還說:「我屬龍,用你們中國人的話說,是龍的兒子。」李嘉誠的生肖也屬龍,不過比馬世民整整大十二歲。雙方就很多話題交換了意見,李嘉誠對這位「龍老弟」頗有好感。__一九八○年,四十歲的馬世民決定告別打工生涯,自立門戶創立Davenham 工程顧問公司,承接新加坡地鐵工程。

一九八二年秋,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赴北京就香港的政治前途與中方談判,香港的英國人惶恐不安,信心危機席捲香江。李察信竭力主張和黃將重心轉向海外發展,李嘉誠卻看好香港前途。兩人在發展方向上分歧嚴重,導致李察信的辭職。李嘉誠積極物色人選,竭力勸說馬世民加盟。於是,接替行政總裁一職的馬世民正式效力於和黃。馬世民上任不久就參與收購英資港燈集團,並出任港燈主席。

可以說,馬世民是長實系除老闆李嘉誠外,第一位有權有勢、炙手可熱的洋大班。馬世民負責和黃系的電訊、能源、貨櫃(貨櫃)碼頭、零售及港燈與嘉宏的業務,成績斐然。現分述如下:

電訊:一九八六年年底,和黃設立一家全資附屬公司—和記通訊有限公司,統轄原有的和記電話、和記專線電視、和記傳訊、和記資訊傳通四家公司。和記電話公司主要從事流動無線電話,客戶擁有率占全港的百分之五十五;和記傳訊公司原已收購二十四家傳呼公司,是香港最大的傳呼機構,市場占有率達五成;和記專線電視合作擁有亞洲衛星一號的權益,並開辦了亞洲衛星電視臺;和記資訊傳通主要開發電腦聯網資訊服務,前景十分廣闊。

貨櫃碼頭:葵湧碼頭是世界輸送量最大的貨櫃碼頭,到一九八五年,和黃屬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處理的貨櫃量占葵湧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之後,和黃先後投資近百億港元,到一九九○年年底擁有十個泊位、八十九公頃碼頭設施(占總設施的百分之六十三),貨櫃輸送量占市場的百分之七十。和黃的國際貨櫃碼頭公司,是同業的壟斷性企業。另外,公司還擁有樓面六○○萬平方英尺的亞洲最大的貨物分發中心。

貨櫃碼頭業務是和黃的主要盈利來源,一九八六年盈利四點五億港元,二十世紀九○年代盈利逾十億港元。

零售:零售業務是老和記洋行的傳統業務。和黃擁有兩大零售系統—百佳超級商場和屈臣氏連鎖店,另外還有屈臣氏製造業和多種消費品機構。百佳與怡和系的惠康是香港最大的兩家超市集團。到一九九○年四月,百佳超級市場已達一三五間,另有十餘間在海外。屈臣氏名下的連鎖店有二二○多間。

二十世紀九○年代初,和黃零售業營業額達五十億港元。

港燈:一九八四年,為怡和置地所控的港燈集團,擁有香港電燈公司和豐澤、嘉雲等九家全資屬公司及國際城市等五家聯營公司,業務包括電力、地產、工程、工業、貿易、零售、保險等。該年稅後盈利八點二二億港元。一九八五年,和黃收購港燈後,年盈利十二點八億港元,增幅百分之五十六,為港燈集團有史以來首次突破年盈利十億港元大關。一九八六年又突破十五億港元。

嘉宏:一九八七年,港燈非電力業務單獨分拆上市,始有嘉宏國際。嘉宏除控有二十三點五的港燈股權外,全資擁有希爾頓酒店,控有百分之五十聯信公司股權。一九八七財政年度,嘉宏盈利六點八億港元;

一九八八年度增至九點五億港元;一九八九年盈利突破十億港元大關(十點○一億港元)。

能源:主要是投資海外石油業,如赫斯基能源公司等,為長實系海外投資的重點。

一九八六年一月,和黃市值從收購時一九七九年的六二億港元,上升到一四一點五億港元。同期,控股母公司長江實業的市值為七七億港元,和黃近兩倍於長實,成為長實系的主艦。一九七九年,李嘉誠從滙豐銀行手中以七點一港元一股購入百分之二十二和黃股權,共付出六億多港元。一九八九年,和黃純利三十點五億港元,共獲利六十點八億港元,相當於購入總價的十倍。和黃能夠取得如此驚人的實績,首先是李嘉誠正確決策,其次是馬世民管理有方。不過三、四年時間,馬世民名聲大噪,成為香港洋大班中風頭最盛的人物。

本文取自《唯誠 – 李嘉誠全傳:從塑膠花到地產大王,李嘉誠50年的致富之道》。

精選文章:

近期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