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從有意識地理解自己開始

圖片取自Burst。

想有明智之舉,僅靠理性是不夠的。── 杜斯妥也夫斯基

我溜滑板車從錄音室回家,遇到第二個紅綠燈時,才意識到自己竟然哭了。那是在弗里德里希斯海因(Friedrichshain)鎮上的一個十字路口,淚水沒來由地從眼眶湧出。那天早上我在 Podcast 訪問了兩個人,各一小時。他們倆在童年時期都遭受嚴重暴力。

他們的心靈深受創傷,所描述的經歷令人感到痛心。身為心理學家,我要求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冷靜,因為情緒失控是不專業的。所以我秉持著受過的訓練,尤其是在自我控制的部分,保持談話。即便故事教人難以置信,但我還是平靜地提出明確的問題,完成訪談。

我很少哭泣,更遑論在公眾場合。但是當我停在那個路口時,實在忍不住了。我感到震驚、激動以及悲哀,種種一切都從內心爆發出來。起初我對自己的反應完全感到意外,因為我顯然沒有注意到這些談話在我身上觸發了什麼。結束的當下,我的心思已經放在下一個行程,因為訪談已歸入完成事項。直到紅燈讓我放慢了速度,整個情緒才傾洩而出。

為什麼人會有感覺?這個問題可能看似奇怪,因為我們認為有感覺是理所當然的。嬰兒時,當有人對我們微笑,我們就會笑逐顏開;孩童時期,我們會因為第一次上台報告感到緊張;青少年時,我們則因痛苦的相思、逞強裝勇以及困惑尋找自我而情緒起伏。隨著長大成人,某種企圖心往往會被喚醒。然後,當我們沒有達到自我或他人的期望時,往往感到羞恥。我們會因為想要在工作、人際關係以及為人父母等各方面大放異彩而備感壓力。但我們也會對嬰兒車裡朝我們微笑的小臉動容,因為肌膚相親後觸發內心的安全感,或者當老闆稱讚我們的計畫時感到自豪。無論年紀多大、生活在地球的哪個角落、從事什麼職業,我們都會有感覺,理由很簡單:感覺是一種演化的優勢。

人類這個物種已存在 30 萬年,我們自詡為智人,即智者,意在表達正是智慧將我們與我們的始祖以及所有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確,尼安德塔人沒有發明腳踏車,海豚不會讀也不會寫,而烏鴉也不會建造吊橋。但真的是智慧讓我們不同嗎?

當西洋棋大師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於 1996 年首次敗給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時,舉世譁然。如今,情況剛好相反。一個聰明的人打敗電腦?那根本難以想像,因為電腦早已不僅在棋賽中擊敗人類。2020年初,Google 推出了一種人工智慧,在診斷乳腺癌方面表現出色,甚至超越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生。演算法可以將全球數十億美元的金流在幾分之一秒內移轉。而過去我們曾自豪利用方向盤駕馭汽車,現在車載電腦已證明它可以比我們更安全地駕駛。理性思維以及較高的智商已經無法再讓人類獨一無二,因為在這部分,人們已經借助技術超越了自身。

真正讓人類與眾不同的是感知能力。Google 可能診斷得更準確,然而很難想像有一天電腦在告知病人罹患乳腺癌時會感到同情。人類教會汽車「思考」,以便汽車能自動駕駛。然而,就感覺而言,Tesla 的出現反而不比新石器時代牛車出現時來得進步。

人類因為擁有豐富多樣的感知,所以能夠理解周圍的世界,在複雜的社會中與他人共存,並找到自己的定位。無論是坦白自己有外遇、乘坐雲霄飛車、觀看連續劇、剪個新髮型、購入一台平板電腦或是買了片油膩的披薩,都會引發我們感覺。我們有了感覺,才有助於理解自己的經歷。我們甚至在理解數字時也會將情緒參雜其中。28 加 8 等於多少?人類和電腦都知道答案。但是 36 代表什麼呢?我們覺得 36 歲是年輕還是老?我們捨得花 36 歐元買一瓶飲料嗎?在火車站等半小時是快還是慢?

我們可以透過感受,實現轉化周圍世界的可能。只有透過感受,我們才能將周圍的事物帶入大腦裡。喜歡、信任、羞恥、厭惡、希望、憂鬱、害羞、嫉妒、耐心或同理心,不是每一種感覺都是我們喜歡感覺到的,但它們都各自有一定的目的。感覺能警告以及激勵我們,是我們社會的潤滑劑,引導我們的注意力並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們將經歷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中,是人際關係、幽默和創造力的基礎,也是我們與人共處的先決條件。感覺就像路標一樣,引導著我們的生命旅程。當我在採訪結束後哭泣時,它就像一個「停車再開」的標誌。我的感覺告訴自己,我過於草率處理所聽到的內容,其實我的大腦還在持續消化。美國影評人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寫道:「你的理智也許會困惑,但你的情感永遠不會欺騙你。」感覺總是真實的,這就是它們如此重要的原因。我們所感覺到的就是我們的現實。

我們仍在努力跟上智慧機器的步伐。然而我們現在就必須跑得越來越快,滿足越來越高的期望,並且努力發揮越來越多功能。理性、向前邁進、完美無缺!而感覺只會阻礙這種主張。我們所處的能力取向社會,會批評「他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或「她變得過於情緒化」,因為它看重的是抗壓力而非情緒。當我們對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和自駕車的優點感到欣喜若狂時,忽略了對於一個智人真正重要的東西──人性,而那是沒有感覺就不存在的東西。

情緒持續伴著我們,即使是在夢中。否認它們就像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樣,毫無意義。然而人們卻竭力壓制、排擠情緒,並試圖透過購物、飲食、自我表現或工作來分散對情緒的注意力。那是會讓人生病的。

我們會怪自己發表演說前感到緊張;思緒因為壓力和緊張混亂,讓我們無法平靜入睡,生怕錯失些什麼。明明交往狀況不錯,我們卻不斷懷疑愛得是否堅定,並且在情緒低落時責怪自己。這一切完全沒必要!

我們可以學會理解自己的感覺,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輕鬆地面對它們。當我們能欣然接受,而不是壓抑或評斷自己的情緒時,就會釋放出意想不到的力量。最後,我們還能將感覺轉化為強大的力量。我們將會感覺更好。

我們的情感與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對其卻一知半解。但幸運的是,這種情況正開始改變。本文取自《好好去感受:別對情緒視而不見!更有意識地理解自己的感覺,找回內心真正的平靜 》,遠流出版,作者:里昂.溫德沙依德

精選文章:

近期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