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to profit → 數據分析、市場調查和關注新興技術等,都是觀察產業趨勢的方法。
乾拌麵、涼感衣、髒髒包、韓國壓扁可頌⋯⋯在這個瞬息萬變的電商市場中,爆紅商品關鍵字以極快的速度不斷更新,而商家要怎麼做才能培養看準趨勢的能力,避免自己在眾多市場中迷失方向,變成只是跟風?這個問題聽起來雖然困難,但其實可以從幾個簡單的步驟開始,逐步建立起敏銳的市場嗅覺和靈活的應對策略。
追蹤產業龍頭動態
龍頭企業通常擁有豐富的資源進行市場評估和預測,因此,在品牌還沒有太多資源可以運用時,可以透過觀察龍頭企業的戰略動向,來推估未來市場趨勢。不過,觀察產業龍頭,不代表是要盲目跟隨龍頭的策略,而是要思考在龍頭看準的市場以外,自己還有哪些利基點可以進攻。
了解市場動態
想了解市場動態,需要從大趨勢出發,結合小現象的觀察。
大趨勢分析, 包含政府機關發布的產業報告、產值、產業上中下游的股票變化等,透過觀察年增率(YoY)、月增率(MoM)等數字,都可以看出現在產業走勢是往下還是往上,並可進一步思考數據變化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這對公司本身會帶來什麼影響;由大型市調分析公司所發布產業分析報告,也有一定的指標性,這些都能做為判斷未來布局的指標之一。
小現象觀察,則可以關注論壇、社群等平台的討論,包含像是PTT、Dcard、Facebook 社團等,從中推論這類型的問題和狀況,是否會造成整體性的影響。
像是消費者常在社群和論壇中分享,目前市面上的產品有哪些不足、還有哪些痛點無法被滿足,都可以是商家開發下一代商品的參考。或者,如果某些健康食材的搜尋量在短時間內急劇上升,那這就很可能是下個暢銷品出現的指標。另外,也有不少商家會找市面上的網路輿情監測服務,能藉由語意分析、網路爬蟲等技術,更具系統性地挖掘消費變化和市場趨勢,找出潛在市場機會。
關注新聞時事
而除了產品痛點,商家也可以觀察是否有因應新的生活方式帶來的新消費趨勢。
舉例來說,疫情過後,市場出現了幾個顯著的新趨勢,反映了消費者行為和需求的改變。首先,混合工作模式與靈活生活方式成為常態,許多企業在疫情後仍保留了部分遠端工作的彈性,這使得家用辦公設備和雲端協作工具等需求依舊強勁。同時,數位遊牧的生活方式逐漸興起,許多人選擇在不同的地點工作,進一步推動了短租市場、共用工作空間和相關服務的成長。
此外,體驗型消費逐漸復甦。疫情期間人們的旅行和娛樂需求受到壓抑,隨著限制解除,消費者開始投入更多在旅遊、餐飲和戶外活動上。體驗型經濟,從音樂會、健身到沉浸式活動,成為後疫情時代的一大趨勢,這表明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並尋求超越物質的體驗。
第三,數位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需求也顯著成長。疫情讓人們更重視健康管理,數位健康應用和遠程醫療服務因此迅速發展。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成為焦點,現代許多消費者開始使用心理健康App、冥想工具等,反映了人們對於身心整體健康的需求增強。
此外,永續與道德消費的意識日益普及。疫情後,消費者更加關注產品的環保性和企業的社會責任,對於使用再生材料、碳中和生產技術等永續發展的產品需求不斷增加。這種趨勢延伸到多個領域,包括時尚、食品和科技,企業如果能夠在產品設計中融入永續理念,將更具競爭力。
想要掌握市場趨勢,現在也有許多關鍵字的輿情監測工具可用,但需要謹慎對待,因為需要另外投入經費,且需要搭配其他數據一起解讀,比較具備參考價值。舉例像是銷售數據就是一大關鍵,能幫助判斷消費者討論是否轉化為實際購買行為,進而了解市場熱度的持續性。此外,除了觀察聲量大小,實際的社群互動數據則能提供消費者參與度的洞察,反映出討論背後的真實興趣和投入。
用「波特五力」分析框架
五力分析指的是會影響產業競爭態勢的五種力量:現有競爭者、市場新進者、供應商、買家、替代品。無論是哪一種「力」產生變化,都會為產業競爭和結構帶來改變。而在觀察未來趨勢時,應該特別關注現有競爭者(尤其是龍頭企業)的動態、買方(目標客戶)的需求變化,以及上下游產業鏈的變動。
例如:當供應商成本變高,那你和競爭對手的成本也會同步變高,這可能導致競爭對手也同步將售價提高,這時你就要思考該如何因應這變化;或者,當龍頭企業變得更強,表示你可以吃到的市場又變小了。
當觀察到原有市場趨於飽和、商品已經進入削價競爭時,商家要想辦法向外拓展新市場。
一般來說,拓展新市場會從兩大面向著手。一是,將客戶需求延伸,就像是買隱形眼鏡的客群也會想買眼藥水,因此品牌可從產品組合的角度切入思考。
另一種是上下游的延伸。例如:原本專注於人類保健品的商家,發現既有客群中也有很大比例的客戶有養寵物,也因此決定將產品線從原本的人類拓展至提供寵物保健品。由於商家是基於現有顧客的需求來研發新品,可延續商家原本的保健品專業,在生產上也能享有綜效。
利用預售和群眾募資驗證趨勢
針對看準未來趨勢推出的新產品,商家可以透過預售或群眾募資平台發布新品,蒐集市場反應和回饋來驗證市場,再決定是否要投入開發,以及要投入多少資源。像這樣進行小規模的市場驗證,能避免商家在初期還不確定市場多大時就投入太多資源並造成太多虧損。
除了剛起步的新品牌,現在也有許多大品牌如LG、歐樂B(Oral-B)、飛利浦等,都選擇將新品上架到群眾募資平台測試水溫,如果募資目標能順利達成,則表示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反之,則需要重新檢視。
或者,有不少服飾電商在跟上游廠商批貨時,不會在初期就進太多庫存,而是先透過廠商提供的照片和行銷素材,提供給顧客預購,等到預購累積到一定的量後,再跟廠商下訂單,像這樣先開放商品預購,也是一種測試市場,並降低風險和成本的方式。
最後要提醒的是,雖然有許多方法可以幫我們分析趨勢、尋找下個市場機會,但市場上有這麼一句話:「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它不停地在改變。」今天分析出來的結論,很可能明天就過時,也因此,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百分之百的預測準確率,而是應該要時時保持開放和勇於試錯的精神,根據市場的變化和回饋靈活調整策略。如此,即便不用成為預言家,也能確保自己總是能在新商機浮現時即時把握住!